西安附一兒童醫院【官網】
孩子多動癥如何診斷,孩子多動癥(注意缺陷多動障礙,ADHD)的診斷需結合多維度評估,涉及醫學檢查、行為觀察及心理測評。以下從診斷流程、核心依據及家長配合要點三個層面展開說明,幫助家長系統了解診斷過程:
一、診斷流程:多階段綜合評估
初步篩查
醫生通過與家長、教師的溝通,了解孩子在日常生活中的行為表現,重點詢問注意力不集中、過度活躍或沖動行為的頻率與場景。例如,是否經常在課堂上離開座位、作業拖延、打斷他人對話等。
醫學檢查
體格檢查:排除聽力、視力障礙或神經系統疾病(如癲癇、腦損傷)等可能引發類似癥狀的軀體問題。
腦電圖(EEG):部分機構會通過腦電圖監測腦電波活動,輔助排除癲癇等神經系統疾病,但ADHD本身無特異性腦電改變。
血液檢查:篩查甲狀腺功能、鉛中毒等可能導致多動行為的代謝或環境因素。
心理行為評估
標準化量表:使用《康納斯量表》《ADHD評定量表》等工具,由家長、教師分別填寫,量化評估孩子在家庭和學校環境中的行為表現。
認知功能測試:通過注意力測試、工作記憶任務等,評估孩子的執行功能是否受損。
智力測評:排除智力障礙導致的注意力問題,確認癥狀是否與智力水平不匹配。
多學科會診
神經內科、心理科、發育行為兒科醫生共同討論,結合醫學檢查、行為評估及環境因素,排除焦慮癥、抑郁癥、學習障礙等共病,最終確定診斷。
二、核心診斷依據:DSM-5標準
根據《精神疾病診斷與統計手冊(第五版)》,ADHD的診斷需滿足以下條件:
癥狀持續:注意力不集中、多動或沖動行為中至少一項持續6個月以上,且與發育水平不相符。
注意力不集中:易分心、丟三落四、難以完成任務、組織能力差。
多動/沖動:坐立不安、無法安靜玩耍、打斷他人、說話過多。
場景廣泛性:癥狀需在至少兩個場景(如家庭、學校)中出現,且非特定環境或壓力導致。
功能損害:癥狀顯著影響學業、社交或家庭功能,例如成績下滑、朋友減少、親子沖突頻繁。
排除其他疾病:需排除焦慮癥、抑郁癥、語言障礙、學習障礙等可能引發類似癥狀的疾病。
三、家長配合要點:提供關鍵信息
詳細記錄行為
記錄孩子日常行為的具體表現(如“每天寫作業時離開座位5次以上”)、發生場景(如課堂、家庭作業時間)及持續時間。
對比孩子與同齡人的行為差異,例如“其他孩子能安靜聽講20分鐘,而我的孩子只能堅持5分鐘”。
提供發育史
告知醫生孩子孕期、產期情況(如早產、缺氧),以及嬰幼兒期發育里程碑(如走路、說話時間)是否延遲。
說明家族中是否有ADHD、學習障礙或精神疾病史。
配合多場景評估
鼓勵教師填寫行為量表,提供學校環境中的表現數據。
若孩子已接受其他治療(如感統訓練、心理輔導),需告知醫生效果及調整情況。
四、診斷后注意事項
避免“貼標簽”:診斷目的是制定干預方案,而非給孩子定性。家長需保持平和心態,避免因診斷結果產生焦慮。
綜合干預:ADHD的治療需結合行為管理、心理支持及必要時的藥物干預,家長需積極參與家庭訓練計劃。
定期復診:每3-6個月復診一次,評估癥狀變化及干預效果,及時調整方案。
總結:孩子多動癥的診斷需通過醫學檢查排除軀體疾病,結合標準化量表、認知測試及多學科評估,依據DSM-5標準綜合判斷。家長需提供詳細行為記錄、發育史及多場景反饋,配合醫生完成診斷流程。早期系統診斷能為后續干預提供科學依據,幫助孩子改善功能、提升生活質量。

擅長:運用中西醫結合治療多動癥、抽動癥、自閉癥、語言發育遲緩、小兒癲癇、矮...

擅長:對兒科常見病、急危重癥及一些疑難病癥的診治有豐富的臨床經驗。尤其對皮膚...

擅長:自閉癥、發育遲緩、精神發育遲滯(智力低下)、語言發育遲緩、語言障礙、多動癥...